新闻中心
News
重设密码意昂体育官网
婚礼,是新家庭诞生的启动仪式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,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,婚礼从理念到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些变化,见证了人们幸福的变迁,书写下国家和民族蓬勃发展的美丽史诗。
生活需要仪式感,爱情尤甚。毕竟,结婚是人生大事。婚礼,是新家庭诞生的启动仪式,一对新人在亲朋好友见证下许下一生的承诺,收获认可与祝福,承担起新的责任和义务……社会发展日新月异,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,如今,婚礼从理念到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些变化,见证了人们幸福的变迁,书写下国家和民族蓬勃发展的美丽史诗。
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春节临近,喜气洋洋的“结婚潮”让年的味道愈发浓冽而甜蜜。曾有人总结不同时期的婚礼:“50年代一张床,60年代一包糖,70年代要摆酒,80年代三转一响,90年代讲排场,21世纪追求个性张扬意昂体育官网。”一代代人婚礼的变迁,折射出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追求的步步升华。我们的老报纸中,刻印着几十年来衡水人的“幸福轨迹”。
镰锨锄镐当嫁妆、笔记本钢笔作聘礼,举办庆典可以在家里、舞台、田间地头…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衡水人的婚礼就这样朴素。当年物质匮乏,办喜事能请亲戚朋友吃顿饭,发几颗喜糖,已经很体面。
1964年12月2日《衡水群众报》3版:两位青年农民“在公社登了记,领了结婚证书,在家举行了个简单的结婚仪式:先向毛鞠了一个躬,又向参加婚礼的乡亲们鞠了一个躬,大家又说笑一阵,就算完结了。参加婚礼人刚一散,新媳妇就烧火帮着婆婆做起饭来。”19日3版:饶阳县王桥大队党支部书记王管柱,给女儿置办的“嫁妆”是一张镰、一张锄、一张锨和一把大镐。他对女儿说:“秀炯,你是共青团员,爹是队干部,咱要带头移风易俗。陪送你四件‘嫁妆’,过门后好好劳动。”结婚那天,“秀炯没坐车没坐轿,也没磕头拜天地,只带着爹陪送的四件‘嫁妆’,在李锤家举行了新式婚礼。”
此后,劳动工具当嫁妆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。有的“简版”嫁妆,是铁锨和粪筐。
应读者要求,《衡水群众报》编辑整理了“新式婚礼”流程,刊发在1965年11月2日3版:
开始前,请新郎新娘、双方亲眷、来宾入席。一、结婚仪式开始;二、奏乐(可请爱好音乐者演奏一支革命歌曲,如《东方红》《社会主义好》《社员都是向阳花》等。如没有条件,也可以不要这一项);三、向新郎新娘献花(可由儿童献),赠礼物(指亲友送的);四、新郎新娘向毛三鞠躬,向来宾鞠躬,互相鞠躬;五、主婚人讲话,介绍人讲话,来宾讲话;六、新郎新娘讲话;七、仪式完毕。
这个流程体现“移风易俗、喜事新办”,让普通人的婚礼在崇尚简约的同时,不失庄重与喜庆。
上世纪70年代,婚礼开始热闹起来。80年代,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加上收音机,组成“三转一响”,成为婚礼标配。趣味场景是,新郎新娘在婚礼现场要当众吃一个悬吊在空中的苹果。而衡水人的本色,仍是一个朴实——
1975年2月1日《衡水日报》4版:衡水县贾家庄大队两个年轻人商定在农田建设工地举行婚礼。这天小雨,社员们到礼堂包装棉花,二人也加入其中。“劳动休息了,大队党支部为他们主持婚礼,赠送了马列著作、毛主席著作和劳动工具。婚礼结束后,新婚夫妇又同社员群众一起投入了紧张的劳动。”
1981年1月10日3版:石村公社一对男女青年,结婚时只买了二斤块糖、五盒烟和几斤花生,叫上干部和邻居,举行了简单的婚礼,总共花了五块多钱;深县糖厂青年工人、全国劳动模范甄春双的小女儿甄平色拒绝了婆家的彩礼,只收下钢笔和笔记本,表示要“用它学文化、长知识,将来更好地为四化做贡献!”
改革开放后,婚礼变得时髦起来,“新三件”电视机、洗衣机和电冰箱开始流行。90年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,婚纱照、礼服、花车、录像形成新的组合。衡水人的“婚庆思路”,也在慢慢打开——
1994年2月23日1版:武邑县赵桥乡夹河村两青年农民在蔬菜大棚前举行婚礼,新娘父母给女儿建“大棚”作嫁妆,送给年轻人一条致富路;1998年12月14日1版:桃城区河沿镇白空村一户农家,举办了一场吟诗对对儿的文化婚礼,贺喜的人们争相为新郎、新娘献上祝福的诗句……
纵览历年《衡水日报》,我们发现,每个年代都有一些打破传统束缚和年代限制的做法,推动着衡水人的婚礼不断变革演进。
婚礼,有人追求创新,有人喜欢“从众”。有种历久弥新的形式,叫“集体婚礼”。浏览老报纸不难发现,衡水市倡导婚礼的做法由来已久——
1971年1月26日《衡水报》2版:在雄壮的《东方红》乐曲中,十八名男女青年胸挂大红花,手捧红宝书出现在舞台上,这是深县北土路口大队在党支部和民兵连的组织下,举行新式婚礼……下午,一对对新人手执铁锨,参加了平整土地的劳动。
上世纪70年代至今,衡水各地城乡、各系统单位举办过多次集体婚礼,仪式一步步从简简单单到隆重浪漫、从拘谨克制到丰富多彩——
1983年2月1日《衡水日报》1版:一月二十九日,冀县西王乡党委、乡政府在西罗口礼堂为三对青年举行了集体结婚典礼。乡领导同志在典礼会上讲了话。乡文化站喜乐队演奏了乐曲。到会群众都说这样做好!
1987年1月18日1版:没有美酒,但是有歌声!在欢快的婚礼进行曲中,新郎、新娘脸上漾溢着甜美幸福的微笑。十五日,在衡水市(现桃城区)招待所,市委宣传部、团市委和市妇联三家联合为十六对青年举行了集体婚礼。在大红的囍字下,在缤纷的花雨中,十六对新人受到领导的祝贺、亲人的祝福和来宾的祝愿……这才叫婚礼!隆重而热烈,体面而俭朴。欢乐的气氛包围着每一个人。婚礼,在乐曲中开始,在歌声中结束……
1990年5月5日1版:4月27日上午,衡水市(现桃城区)宾馆四楼大厅里,布置得五彩缤纷,大红的“囍”字格外醒目,优美的音乐在大厅内外回旋。9点30分,10对新娘新郎身穿鲜艳的礼服,佩带红花,走上舞台,互相敬拜,并向来宾致谢。接着,证婚人向他们赠送了礼品。各部门的领导纷纷致词向他们祝贺新婚之喜。新郎新娘代表向青年们宣读了倡议书。最后,新郎新娘和青年朋友登台表演了独唱、清唱、舞蹈等20多个文艺节目。
2000年,衡水市组织“与世纪同行 和祖国同庆”青年世纪婚礼,13对新人步入当时新落成的体育休闲广场,交换信物,种植同心树;2013年,举办第六届青年集体婚礼暨首届汉式婚礼,6对新人身穿汉式礼服,行拜汉式婚典各种礼仪;2021年,冀州区百位新人参加集体婚礼,新人代表向全市青年发出婚事简办树新风倡议;2024年8月10日意昂体育官网,七夕节,“甜蜜衡水·七夕在冀”集体颁证活动在冀州区举行,22对新人畅享“婚恋+文旅”新体验。他们沿“一生一世旅游线”——碧水湾码头、玉泽园意昂体育官网、湖滨驿站、古城遗址、北岳家庄村,开启了一次衡水湖畔浪漫巡游,体验花船游湖、古装游园、婚纱摄影等特色活动和服务项目。
没有震耳鞭炮、没有奢华酒席、没有豪华婚车,一场场集体婚礼,喜庆而不失典雅,简约又不乏温情。这种婚礼形式,不仅经济实惠,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特殊的文化价值,推动着社会风气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升。
互联网时代,套路化、形式化的婚礼慢慢被冷落,“悦己”逐渐成为年轻人心中更重要的仪式感。随着“甜蜜经济”升温,婚礼彰显出多元包容的趋势,我们的选择更加多样——有的婚礼仪式,越来越像一场炫目的演艺盛典;有的别出心裁,创意层出不穷,碰撞出更多令人感动的难忘瞬间。
2021年1月30日,衡水市一场“云”婚礼登上热搜。婚礼当日,退役女兵、新娘崔哲独自驾车从娘家出发,来到丽景福苑小区新房内,驻守边疆的新郎周硕全程“云”陪伴,共同完成了这场特殊的婚礼。全国网友向新人表达祝福,大赞他们有担当,“感动国人的爱情,新时代特殊的浪漫婚礼!”人民日报公众号、央视新闻公众号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此事,这对新人被评价为“当代青年人最美的样子”。
“高鹏飞先生与胡晓萌女士于2024年1月18日正式结为夫妻,特此登报,敬告亲友,亦作纪念。”2024年1月18日,一对新人在《衡水晚报》刊登了结婚启事,发表爱情宣言。铅字印下的,不仅是他们结婚的喜讯,更是一份可以长久保存的爱情信物。
车头挂红花、车窗贴喜字、车厢布满挂饰……2024年3月15日一大早,两辆新潮又喜庆的新能源公交车缓缓行驶在市区街头,18路公交车“摇身一变”成了私人定制的“幸福婚车”。“我们在网上看到外地有人租用公交车当婚车,感觉既新颖又热闹,便萌生了这个想法。”“95”后田珺炜、支永婉与双方父母商议后,得到家人们的支持。婚礼当天,两位新人和伴郎伴娘们拿出提前准备的音响、话筒,在“公交婚车”里一起唱歌聊天、拍照游戏,用欢声笑语开启了甜蜜的生活之旅。
现代科技,赋予婚礼别样的浪漫。2024年11月29日,衡水航空飞行营地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化身“浪漫使者”,携带装饰心形灯带的特制婚戒盒,在宣誓环节从婚宴大厅门口款款飞入,穿越人群来到新人侧方,稳稳悬停在空中。这新颖独特的送戒方式,成为整场婚礼中最令人难忘的亮点时刻。
婚姻始于“爱”,婚礼归于“礼”。作为人生的重要里程碑,婚礼随着时代脉动不断演绎出新的风尚,如今的主旋律,已成为高雅、文明、健康、时尚……让婚礼回归祝福新人、见证幸福的本质,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,更是对现代文明新风的弘扬与践行。
记者手记:岁月流转,婚礼的内核始终是“愿得一人心,白首不相离”。作为1987年《歌声中的婚礼》主角之一,今年61岁的阎志勇对38年前的集体婚礼记忆犹新,话语间溢出满满的幸福:“当时现场气氛特别好,不少人都高歌一曲,我也演奏了一支小提琴曲。仪式虽然简约,但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又喜庆。”与爱人一起再次回味多年前的欢乐时光,格外温馨。在他们看来,不论婚礼是何种形式,最重要的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和深深的感动,激励两个人在生活的长河里,风雨同舟、携手前行。